网站首页 医院简介 医院新闻 医生团队
医保须知 医保问题 癫痫疾病 精神疾病
主页 > 精神科 > 强迫症 > 强迫症症状 >

这么巧,你也有「强迫症」?

发布时间:2021-05-08 10:38:25   来源:北京军颐中医医院

  看到消息的红点就一定要点掉;定闹铃设置时间,末位数一定要是 5 的整数倍……

  这年头,不给自己打上什么「强迫症」「焦虑症」之类的标签,感觉都要赶不上时代的步伐。

  A:哎呀,又堆了几十条未读消息,我得把这些红点都消灭干净,不然太难受了。这「强迫症」真让人头痛!

  B:我的「强迫症」也超厉害!手头这个稿子已经过了 3 遍了,每次都觉得有可以优化的地方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……

  朋友们,这可不是「强迫症」,充其量是强迫症状。

  1、有这些行为 ≠ 有强迫症

  不把「红点」消灭干净不罢休,可能只是一种癖好,不管是爱消灭未读消息,还是喜欢把东西摆得整齐、把房间打扫得整洁,都有可能只是一种个人爱好罢了,不能光凭这就说是有「强迫症」。反复检查工作是否完成无误,或许只是职业习惯。

  我曾经在线上接过这样一个咨询,这位女生强烈怀疑自己是强迫症,甚至还自购了药物治疗。

  她反复举例说到,如果是最后一个下班离开办公室,她必须反复检查门窗好几次确认关好了才能安心离开。只有确认 OK 了,才能安安心心下班回家。

  咱们可以说这种行为是追求完美、追求细节,是一种好的职业习惯,但并不是强迫症。

  强迫症的确也会有类似的反复检查核对行为,不过,强迫症患者会花过度的时间(往往超过 1 小时以上)核对 N 遍,但仍然会继续纠结和担心是否检查到位,他们这些行为的目的不在于确保完成自己的工作或任务。

  有些强迫症患者之所以反复检查,其实是形成了一种仪式或定式化的行为,不做这种行为就会焦虑不安。这与案例中这位女生的情况完全不同。

  2、强迫症,其实是这样的

  ◎ 短片《强迫症患者的血腥臆想》中,主人公每当外出时总会不由自主去数人行道上的地砖,从一数到十,到第十步时,他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恐怖臆想之中。

  说到底,强迫症是一种精神疾病,不是依靠几个简单的行为习惯就能下诊断的。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强迫症,需要从症状表现、持续时间、严重程度、排除因素等方面综合考量。

  一般来说,做出强迫症的医学诊断,需要满足下面这些要点(以 ICD11 为例):

  症状: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、强迫行为,有的患者二者均有。

  常见的强迫思维包括:怕脏、怕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、要求对称/精确/有序、对宗教/道德的关注等。

  强迫行为:患者为了应对强迫思维不得不执行的重复行为(如洗手、排序、核对、祈祷、计数、重复字词语句等)。

  时间:患者在强迫症状上花费非常多的时间,通常 ≥ 1 小时/天。

  严重程度:这些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明显焦虑、烦恼和痛苦,且明显损害个人、家庭、社会、学业、事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和效率。

  需要明确:这些强迫症状并不是由药物、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障碍所引起。

  可见,仅仅由一些类似于强迫的行为习惯做出强迫症的诊断,是不靠谱的。

  3、还有一种和「强迫」有关的疾病

  在医学上,有一个疾病叫作「强迫型人格障碍」。

  这类人群,以对秩序、规范、细节、流程、道德、完美以及控制等方面的过度要求为主要表现,生活和工作中往往谨小慎微缺乏灵活性,过于严谨、严格、固执、专横。

  可能会因为这种过度的要求导致无法完成重要任务,也可能因此而难以维持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。

  自我控制、自我约束、关注细节等常常是社会/工作所提倡的品质,虽然这些也可能表现得类似于强迫现象,但只有当这些特点变得过度固化、持续存在、不适应社会生活,并导致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明显受损时,才能考虑是否存在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可能。

  由此可见,生活和工作中,咱们适度地强迫、完美、细致一下,不仅不是疾病的表现,反而正是社会、职业、学业所提倡的品质,有助于咱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。

  不过,咱也得有紧有松,兼顾灵活和变通,该大条的时候大条,避免陷入完美的陷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