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医院简介 医院新闻 医生团队
医保须知 医保问题 癫痫疾病 精神疾病
主页 > 健康分享 >

今日宜:吃香粽、挂艾蒲、采百药、佩香囊......

发布时间:2022-06-03 16:15:14   来源:北京军颐中医医院

  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

  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

  端午——起源

  “端”字有“初始”的意思,因此“端五”就是“初五”。而按照历法,五月正是“午”月因此“端五”也就渐渐变成了“端午”。

 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

  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说法,我们最了解的就是屈原投汨罗江的故事。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十分哀痛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。

  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。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、鸡蛋等食物,“扑通、扑通”地丢进江里,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,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。

 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。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,以免伤害屈大夫。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,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,外缠彩丝,后来发展成粽子。

  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龙舟竞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的风俗,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

  为什么将五月五日称为“恶月恶日”?

  自古以来,在这一天驱邪避恶的民间就有流传。有民谣说:“端午节,天气热,五毒醒,不安宁。”

  所谓的五毒是指蝎、蛇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,每到农历五月天气逐渐热起来,这五种毒虫也开始活跃,于是民间就产生了各种驱五毒的活动。

  后来“五毒”的范围也不止这五种毒虫,应该包括所有对人有害的邪气。邪气入身可以生疾,于是就有了采百药、佩香囊、挂艾蒲等传统习俗来抵御邪祟。

  端午节和中药的那些事儿

  采百药

  相传,远古时就有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草药之说,后来端午节采药便成了约定俗成的活动。

  据载,此俗始于夏代,《大戴礼记·夏小正》:“此月(五月)蓄药,以蠲除毒气。”

  老百姓认为,初夏时节,草药繁盛,容易辨识采集,这天采集的草药疗效也特别好。我国壮族地区,人们在这一天纷纷上山采药,然后煮药水洗澡,目的是使人体皮肤更加健康。

  挂艾蒲

  古代医家云:“杏乃中医之花,艾乃中医之草。”

  采艾草悬插于门上、堂中,据说能避邪驱瘟。端午节插艾草历史悠久,至于为何选择端午节插艾草,相传是在这期间艾草的芬香油最多,杀毒能力最强。

  人们把艾草和另外两种中药苍术、白芷合在一起煨薰,会散发异香,能起到除蚊、灭蛆和驱杀跳蚤的效果。

  家家户户惯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,说有驱魔祛鬼神效,还传说食菖蒲可成仙,可长生。汉武帝欲求长生术,曾吃过两年菖蒲。

  佩香囊

  《帝京岁时纪胜》中记载有清代北京端午佩香包节俗:“用软帛缉缝老健人、角黍、蒜头、五毒、老虎等…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。”佩带这种药物香包自有妙理,因时值天气渐热,疾菌萌发,佩带香包可杀除病菌、清爽神志。

  端午节这天,小孩也会以五色线系香包挂胸前,以示驱邪恶习保平安。香包的外形或为一长方形,纸包外印钟馗、关公等神像或以包布缝成桃子、金锁、小猴、青蛙等,香囊内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料药物,小巧玲珑,清香四溢,不但有“避邪驱瘟”之意,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。

  吃香粽

  粽子也是属于药膳的一种。 包粽子的苇叶及荷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,而糯米也具有益气生津、清热的药效。

  端午节后,便进入了炎热的夏季,人们会有上火、中暑现象发生,而此时常吃粽子,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“药”。

  目前各色粽子馅心繁多,枣味甘性温,有补中益气、养血安神的功效,栗子具有补气健脾、益肾的功效。

  虽然粽子美味可口,但由于糯米性温,质粘滞,不宜消化,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食用。阴虚内热,胃酸多,消化不良的人就不宜食用。

  两千多年来,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、防疫祛病、避瘟驱毒、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,充分体现了中医“治未病”的博大精髓。

  祝大家端午快乐,幸福万年长!